“小处也有景观”——教师沙龙聚焦大学教师如何实现社会责任
美好城市离不开优美的景观。传统的景观设计宏大、精美,给人以美轮美奂的享受。但这些精工设计的景观往往在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上花费较多,而且人们欣赏景观却无法参与到景观中。研究景观园林设计的刘悦来老师所进行的一个项目,则是突破景观设计实施的传统方式,将城市里一些维护不好的绿化地和边角料地,块变废为宝,改造成社区花园。
5月26日中午,教师发展中心第60期午间沙龙以“小处也有景观——大学教师如何实现社会责任”为主题,邀请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刘悦来老师介绍了他的“四叶草堂”自然教育项目,向学校教师分享了他如何成功地通过这样一个项目的运作,开展公众景观教育、自然教育的经验,在社区、在社会中承担我们大学教师的教育责任。

沙龙中刘老师介绍了他在项目多年实施中的体会和经验,讲述了他的项目如何从郊区扩展到近郊再深入各个街道社区的故事。他的社区花园可摸、可闻、可摘、可食,它倡导多元共治的理念,鼓励生活在社区的居民都自发地参与到景观和生产和维护中,以身边的自然教育和公众参与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打破都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社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通过亲自参与建设,在游戏中学习技能,在劳动中学会付出,在建设中学会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他的社区花园,是社区居民身边的景观,人们在花园中放飞身心,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到景观设计和景观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叶草堂”自然教育项目得到了街道、社区的认同。目前,他和他的团队已在上海协助不同类型的社区设计营造了16个社区花园。刘悦来老师的目标是在2040年,在上海建设2040个社区花园。
他的理念也得到了在座教师的认可,项目经验给予了教师很多的启迪。沙龙最后,刘老师还向在座教师展示、介绍了多种绿色芳香植物,鼓励大家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之余,建造自己身边的绿色景观,缓解工作压力、舒缓身心、愉悦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