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钢校长撰文谈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在部属高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日前全面启动之际,《中国教育报》从3月24日开始在头版辟出专栏,约请部分部属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撰写文章,交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会。该专栏第一篇刊出的是我校校长裴钢院士的署名文章《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确立学校发展战略》。全文如下:
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确立学校发展战略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
同济大学作为第二批单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已经正式拉开帷幕,我们积极学习贯彻中央、教育部、上海市委有关指示精神,将学习实践活动列为当前学校的中心工作,把学习实践活动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大机遇。 早在寒假期间,学校党委就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筹备工作,认真学习借鉴第一批试点高校的经验;寒假务虚会上,领导班子深入讨论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深入开展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确定了“同舟共济,科学发展”的主题;早启动、早筹备,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我们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学习、思考和研究。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确立学校的发展战略。组织全校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学校发展的各项工作中。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中国高等教育30年的光辉历程,解放思想同样起了先导作用。同济大学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实践也同样告诉我们:没有解放思想,我们的事业就不会发展。 我们要抓住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机遇,全面总结学校百年发展历史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就和经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认真回顾和总结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教育部巡视的成果,认真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和“怎样建设这样的大学”,精心完善和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人才建设等规划。 二是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大学的根本目标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是说培养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国际交流都应当是围绕这一中心延伸出来的功能。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2008年,我们提出了“人才年、学术年、质量年”的重点工作思路。提出“年”的概念,并不表示只用一年来抓这项工作,而是作为当务之急,摆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前列。经过全校上下一年的努力,取得了预想的效果。我们始终认为,人才是强校之源,学术是兴校之本,质量是立校之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的工作仍然是要打好“人才、学术、质量”重点工作攻坚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力度,以期取得更加扎实、理想的成绩。 三是弘扬历史传统,继续探索和深化服务社会的特色和优势。百年校庆前夕,《人民日报》以“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为题,发表了长篇通讯,又以“同济效应”发表了评论,全面总结同济百年办学形成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同济继续发扬这一传统,围绕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国家和上海的基础建设、城市建设作出巨大贡献。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设,园区总规划师、布展总策划师、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都是由同济教授担当,世博交通研究、世博工程建设总体项目管理以及世博主题馆、未来馆、和谐塔、世博舟桥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的规划、设计任务,同样由同济师生承担。截至目前,学校已经承担的世博研究项目120多项,经费1.3亿多元。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之后,来自校内建筑、规划、结构、岩土、道路、环境、地质、医疗等12个学科领域的数百位专家、教授,先后奔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第一线,发挥学科专长,提供智力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的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也在同济大学牵头组成的专家组引领下,有序、高效推进。 同济办学百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和传统,形成了“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还需要我们不断深化总结。 高校服务社会,应当是以是否更有利于人才培养作为衡量标准,服务社会也有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的区分,其中的复杂关系需要我们研究,但是通过培养合格的人才输送到社会,无疑是服务社会更中心的功能,不能简单地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割裂开来。所以在我们强化高校办学特色,强化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的同时,更要不断探索培养人才、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关系。 大学从欧洲古典时期的教学中心到德国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发展,再到美国大学服务社会的现代大学理念的强化,世界高等教育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今天看来,现代大学强调服务社会的观念也值得我们反思,教学中心的传统也应有其积极的意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