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午餐沙龙系列活动报道(2017年4月27日第五十九期)
发布时间:2017-04-28  

教师沙龙聚焦“虚拟现实与高校教学”


427日,本学期第二期教师午间沙龙在四平校区综合楼教师发展中心活动基地举行,本期活动的主题为:虚拟现实与高校教学。该主题沙龙上学期在嘉定校区举办时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天,教师发展中心再次邀请艺术与传媒学院柳喆俊老师,带领四平校区各学院的50余名老师一同走入虚拟世界,共同探索VR之于高校教学的奥妙。



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一个三维虚拟环境,并通过多种终端辅助传感设备,提供用户一个观测与该虚拟世界交互的三维界面,使用户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与虚拟世界进行自然的交互,产生沉浸感。柳老师向在座各位教师详细介绍了VR四大类别(桌面式、巨幕式、头戴式和环境式)以及VR三大内容分类(全景图像/视频、线性内容及交互式内容)的优劣势。本次活动,柳老师特别带来了基于我校各部门应用而开发的最新成果 ——艺术与传媒学院大学生艺术展VR参赛作品以及头戴式VR相关设备,供与会教师现场感受体验。



柳老师认为,在高校教学中引入VR的概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去展示、解释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要点,也赋予了学生身临其境尝试、体验的机会。尤其在建筑、物理、医学、生物等专业课程中,VR设备不仅可以提供各种场景化学习,增强学习内容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加强课堂学习和体验,加速和巩固相关学习要点;同时也可以实现模拟训练、虚拟实验等,这不仅仅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加强体验感,也大幅度地降低训练或实验的成本,并减少了现实空间中某些训练或实验操作的困难和风险,让学生在面临真正情境之前做好各项充分准备。由于虚拟练习没有任何危险,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反复练习,直至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为止。


在互动环节中,来自外国语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法学院等教师,纷纷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以及教学需求,就VR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VRAR的区别等问题向柳老师进行提问,尤其是外语、法学等人文学科与VR结合的新视角引起了教师们浓厚兴趣。柳老师认为,VR不仅仅适用于理科教学环境,同样也能促进文科课堂教学,例如在英语课堂中,可以通过设置程序,制作模拟出现实的英语会话情境,如与陌生外国友人对话或参与一场英语面试等。研究表明,虚拟面谈与现实面谈所激发的紧张程度是类似的,因此,通过虚拟现实教学将更加有利于学生克服外语语言沟通和表达的障碍,帮助教师突破了以依赖课本在教室进行学习的传统传授方式;而在法律课堂上,则可以模拟虚拟法庭,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法庭氛围中,由计算机充当法官,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强体验感和参与感。柳老师在总结时提到,VR的出现改变了平面世界,构建了三维场景,打破了原本枯燥沉闷的课堂,将抽象的概念变为具象画面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去汲取知识,一改往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此外,VR很好地引领促进了学科交叉、群体研究等,未来可谓机遇无限。但同时,VR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VR硬件软件成本较高、群体化教学适应性较低、VR教学内容无法及时更新以及如何平衡好娱乐性与知识承载的关系等。柳老师表示,目前我们正站在时代的前沿,若能抓住机遇,或许就能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形成我们自己的话语权。虚拟现实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令人鼓舞的应用前景。作为信息获取的新方式,虚拟现实能否在促进教学科研创新及学科交叉方面发挥作用,引领教学和科研走向新的高度,让我们翘首以盼。